为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,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,8月17日至19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创意设计学院赴柳州市柳城县开展“数字赋能非遗传承 青春聚力民族团结”暑期社会实践。活动由创意设计学院教师韦宛彤、黄子恒,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赵奕及骨干教师黄家敏、周成源等带队,组织设计学院学生共同参与,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。

团队合影

团队合影
团队通过实地走访、非遗体验和深度访谈,深入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。在实践过程中,成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传统油茶制作技艺和五色糯米饭染色工艺,更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文化精髓。基于专业视角,团队创新性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与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培育相结合,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和制作新媒体作品等方式,探索“非遗+数字传播”的创新模式。这一实践既展现了各民族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的团结精神,又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时代内涵。

学习制作现场
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堂鲜活的文化传承课,让成员们深切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族团结的蓬勃生机。实践队员们一致表示,将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勇当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力军,以青春智慧助力民族团结,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。

成品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