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秋季,气温变化显著。秋季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,因此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均可能在此时发生,使得秋季成为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因此,在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,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一般而言,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:肠道传染病、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。
现在,让我们共同了解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。
一、秋季肠道传染病有哪些
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、伤寒、副伤寒、痢疾以及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。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“粪-口”途径传播,属于“吃进去”的传染病,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、饮水、餐具或食物等,未经适当处理而摄入后引发疾病。
1.霍乱: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,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,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。其发病急骤,传播迅速,可引发流行、爆发乃至大流行。夏秋季为其高发季节,人群普遍易感。传播途径常涉及水、食物、日常生活接触以及苍蝇等。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、呕吐、大量米泔样排泄物、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,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。
2.伤寒: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其临床特征包括持续发热、全身中毒症状、相对缓脉、肝脾肿大、玫瑰疹以及白细胞减少等。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。本病多见于夏秋季,人群普遍易感。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水、食物、日常接触、苍蝇和蟑螂。
3.细菌性痢疾,简称菌痢: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。主要症状包括发热、腹痛、腹泻、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。该病全年均可发病,尤以夏秋季较为常见。传播途径主要有生活接触、食物、水和苍蝇等。
4.甲型肝炎:由甲型肝炎病毒(HAV)感染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,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。发病人群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,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,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。临床表现包括发烧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皮肤发黄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或腹泻,尿色呈褐色,大便色浅,检查时可见肝脏肿大并伴有触痛或叩痛。
二、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
严把“病从口入”关,落实“三管一灭”措施,加强自我防护:
1.倡导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。管好饮食,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;不饮用生水,不食用生冷食物;避免食用苍蝇叮爬过的食物;防止暴饮暴食;实行分餐制,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;生食瓜果蔬菜需彻底清洗消毒;杜绝生吃水产品。若罐头食品出现鼓起、色香味改变的情况,应避免食用。
2.加强个人防护,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。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,以增强体力;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。适量食用蒜、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。
3.若感染肠道传染病,应立即就医,切勿随意用药,特别是不可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。避免产生耐药性,某些肠道传染病若不当使用抗生素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注:如有不适,可至学校卫生所看诊或拨打卫生所电话咨询。卫生所电话:0773-8108120
桂林信息科技学院
保卫处
2025年10月20日